关于推进泰州市科普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科普旅游概述

科普旅游是把科普和旅游结合起来,让公众在旅游场所游玩、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和教育。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科普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加以发展,制定了干预科普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普旅游的投资力度,形成合理的科普旅游经营管理机制。一些国家的科普旅游已包括了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旅游资源(如法国仅雷诺、标志、雪铁龙3个汽车制造厂每年吸引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美国5大科普旅游基地——加州科技馆、好莱坞和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每年参观人数更是高达4亿多人次)。

  目前科普旅游开展较好的有上海、北京、武汉、沈阳、厦门等城市,业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旅游线路和科普旅游市场。如四川被誉为“科学电子城”和“西部硅谷”的绵阳,拥有“两弹”研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亚洲最大的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等科技旅游资源,自1999年对游人开放后,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就连过去极为保密的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在也已对外开放,通过卫星发射技术设备展示吸引游客,向人们展示我国高科技空间技术。

二、我市发展科普旅游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都”之称。建市以来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等6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格局,为发展科普旅游事业奠定了丰厚基础。目前我市科普旅游事业正从起步向常态化运作迈进,形成以泰州科技馆为核心,各类主题科普馆为主体,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惠农示范基地(观光生态园)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科普旅游资源。

1、高起点推动,为科普旅游创造良性环境。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科普旅游和文化事业,专门召开工作协调会,整合旅游、工商、税务等部门,明确要求凡是涉及科普旅游企业、科普展教品研制企业进行审批注册、工商登记等一律提供“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对科普旅游景点的税收在政策许可范围一律减免,从事科普科普旅游的单位申报市以上奖补类项目优先推荐,合力促进泰州科普旅游事业的发展。去年我会与市旅游局联合发文,确认并推出12条各具特色的科普旅游线路,如中国医药科普馆—省新能源科普馆—南京理工大学焊接研发实验基地、兴化千垛菜花景区—里中水上森林公园—消防科普馆等工业专线、生态科普专线,并注重打造“信息化科普”特色,除通过媒体全方位进行推介外,在中国数字科技馆泰州二级字站点、泰州科普网、泰州望海楼论坛(政府网站)等信息平台设立专栏,制作专题视频,开发设计网络虚拟游游戏,重点展示景点科普特色,逐步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2、多层面设计,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一是每年结合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和世界环境日、气象日等大型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晚报小记者采风一日游”、“科普志愿者绿色出行游”等体验式旅游。二是与社区科普大学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作为“第二课堂”组织居民来到农业生态园、气象科普馆等亲身感受自然科学知识,寓教于乐。三是主打“亲情牌”、“个性牌”,为公众量身定做“自选式”科普旅游。如联合本地最具影响力的民营网站利用假期、节日组织网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科普基地自驾游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加了亲情;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公众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景点,组合成个性化线路开展旅游,大受公众青睐。我市开展科普旅游活动以来公众参与数超过30万人次,形成蓬勃发展态势。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普旅游发展现状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与公众接受多种形式科普教育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普场馆规模小,财政性科普场馆平台建设经费投入总量少,科普场馆平台建设发展受到制约。二是部分科普旅游景点和企业重“硬件”,轻“软件”,产品的功能、制作原理等科普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与科普旅游重在“科普”的要求脱节。三是不能吸引社会资源投入科普旅游事业。我市科普旅游资源基本都是依托已有设施再扩展,或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管理,更新改造慢。四是人才队伍比较薄弱。现有的科普景点中专兼职和志愿者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制约了科普资源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科普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旅游产业是各地的重要产业乃至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全市要有上下“一盘棋”的理念,不能局限于地方利益主义的狭隘思维框框,应打破地域界限,将全市优质科普资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观光旅游景点、特色农业基地等)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一区一品、一城一特色”的科普旅游格局。由政府主导,科协、旅游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绘制编印科普旅游地图,适时向社会公众推荐精品科普旅游线路,进一步加强对外对内宣传。政府出台减税或奖补政策,对科普旅游基地、企业予以扶持,积极引导各地精心打造特色科普旅游品牌。对于一些重要的科普旅游项目,科协可以先期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形成成熟运作机制后,通过品牌提升包装,争取列入省以上科普产业研发奖补项目。

2、充实硬件,提高软件。发展科普旅游产业,必须根据公众接受科普的实际需要,提高服务层次,对原来旅游场所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适当充实提高。在硬件方面,根据不同年龄参观者的兴趣爱好,科普景点可增加声像展厅、网络模拟系统等设施,完善交通、购物、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满足举办有关科普活动的需要。在软件方面,要加强科普旅游场所管理,加强导游、讲解人员的培训,提高全体科普旅游工作人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体人员结合旅游场所实际开展科普旅游的策划能力和组织竞赛、游戏等科普组织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导游和讲解员的科普知识水平,使科普旅游真正凸显“科普”本色。

  3、放远眼光,学会算账。发展科普旅游产业,但并不提倡把科普旅游产业化。“科普旅游产业”与“科普旅游产业化”是两个明显区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强调“科普是公众事业”。科普可以派生很多产业,也需要产业的支持,但不搞“产业化”。科普旅游景点和企事业单位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实行免费或优惠付费,这也是公益性质的要求。要实现科普效果和旅游双赢,就要在具体操作中注意把握好“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旅游产业化”的问题,放远眼光,学会算账。尽管开展科普旅游很多项目实行免费,但由于占据源源不断的游客市场,其它的收费项目营业额水涨船高,总的来说反而使科普旅游场所增加收入。另外,科普的社会效益则是很难用经济来衡量的。

4、集中资源,打造主题。可由科普专家和旅游专家共同规划、拓展科普旅游的线路。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科技工业一日游、科普基地一日游、科学探秘一日游、人与自然科普一日游、健康生活体验一日游等。精心打造优质科普旅游品牌,强化科普旅游载体建设,使科普旅游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