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52岁的吕友,是泰兴市黄桥镇南殷村的一名村干部,分管村里的农副业生产。2013年以来,他以丰富多彩的创业经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勇当引领现代农业的“拓荒牛”。他先后流转土地480亩,创办了村里首家家庭粮食农场——佳友农场。由于注重科学管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年纯收入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王开吉和村民殷建文、蒋乔生相继创办家庭农场,4个农场共流转土地1300亩,占全村现有耕地的95%。他创办的佳友农场获评“泰州市示范农场”。
吕友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由于他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被选拔为村干部,长期分管农业。他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富。多年前,他承包百亩土地种植韭菜,富了自己,也带富了一批村民。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概念,5月份,他作为农管员参加市农干校的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了解家庭农场的概念。他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农业的好日子来了,家庭农场就是以后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经过充分调查,他分工的13、14组年轻人都在乐器厂上班或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多数农田荒着,迫切要求土地流转。在村两委会和镇农服中心负责人的支持下,他认准了方向,加上以前有种植韭菜的经验,决心甩开膀子干,以105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13、14组204亩土地,领头创办了南殷村第一个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后,吕友立即开始谋划种植布局,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防病治虫”,水稻种子全部由农服中心统一提供,并迅速落实了集中秧池,分批进行育秧;在育秧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确保育秧质量。在大田耕翻和机插作业时,他亲自操作农机,每天作业到很晚才收工。由于农场做到秸秆全量还田和“四统一”,农服中心将农场纳入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给予扶持。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他认真学习种植技术,从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一丝不苟,水稻的苗情长势一直较好,为水稻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苦的劳动换来收获的喜悦,农场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100多斤,最高单产达到1300多斤,除去土地租金、种子、农药、肥料、人工等生产成本,创办农场的笫一年,204亩水稻纯收入近10万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投入,而且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收入。他在抓好农场生产的同时,还积极为4组、5组村民做好机耕、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服务面积300亩,每亩收取140元的费用。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流动的是效益,转出的是活力。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之路,解决了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这是大势所趋,坚定了吕友发展家庭农场的信心和决心。前年春季,他又流转了7、9组的土地,农场的种植总面积达480亩。在吕友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下,本村村干部王开吉于去年秋季流转1、2、3、6组200亩土地创办家庭农场,目前又流转了4、5组200亩土地,总面积也超过了400亩;村民殷建文、蒋乔生也分别流转165亩、200亩土地,实行粮食规模经营。佳友农场先后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农机库,购置了新式插秧机、大型拖拉机、植保机,还建起了烘干机库,除为本农场服务外,还为本村的3个农场及农户服务。去年秋收季节,全村遭遇罕见持续阴雨,佳友农场及时启用烘干机,全村水稻及时烘干入库,无一损失。去年,佳友农场集中育秧15.7亩,4个农场全部实行机插秧。佳友农场还为村民200亩水稻实施配套育秧一条龙服务,亩均收入140元。目前,加上韭菜种植流转的面积,4个家庭农场流转的耕地占全村总耕地的95%,家庭农场成为全村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
吕友认为,种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做文章。长远来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转集中到少数种粮大户、农场主手中,充分挖掘土地的最大潜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村干部,他通过带头发展家庭农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加快劳动力转移,村民外出或就地打工,全村无一闲余劳力。吕友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年纯收入逾20万元,其他3个家庭农场也获益不菲。家庭农场秸秆利用率达百分之百,从根本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的现象,真正是一举多得。
吕友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他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场的种植水平和效益,争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家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