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11—2015年)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深入开展,更好地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服务,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前言
公民科学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引领未来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促进我市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素质工作,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泰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方面不断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十一五”时期全市建立完善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相通的矩阵式工作格局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主题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基础条件支撑体系进一步稳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还存在着工作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科技场馆特别是综合性科技场馆相对匮乏,科普人才特别是科普理论创作人才比较缺乏,经费投入与工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社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切实推进“三个名城”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整体公民科学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方针
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
——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局面。
——动员全民参与,在全市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深入贯彻落实。围绕工作主题,关注民生科普,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知识和观念,倡导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主动的价值追求。
——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科学素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稳定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发展兼职科普工作者队伍,扩大科普创作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经费投入、分类指导、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加快提高,科学素质工作社会合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和普及低碳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文明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措施:
——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科学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将科学启蒙教育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实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使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普遍提高。进一步推广“做中学”的经验和成果,扩大科学教育方法创新与实验。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面向农村中学生立足于工作和生活的职业指导教育。
——以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全市广大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以青少年(职业学校)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三模一电竞赛等活动为抓手;以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普大篷车校园行”、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及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每年组织全市青少年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人数达到百万人次。
——以强化载体建设为重点,着力整合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医药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海军纪念馆、溱湖湿地公园等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新增20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全市形成校内外教育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为主,科普场馆教育为补充,社区教育相融和的大科普教育机制,为我市未成年人科技活动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加强科普教育长廊、宣传栏、板报等科普阵地建设,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科学文化氛围。探索科学家、科普志愿者与青少年面对面开展科技交流的长效机制。
——以评先创优为激励手段,着力优化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泰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考评体系,把科技教育纳入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考核评估体系;将科技辅导员辅导竞赛获奖情况作为评先、晋升、职称评定的优先条件。全市命名市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00所,其中创建省级30所;表彰市级优秀科技教育辅导员100名;评选50名“泰州市科技创新教育标兵”。研究制订科技特长生中考招生办法。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幼儿园、中小学校利用家长网校、家长会、家校联系卡、校信通等,对家长教育子女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家长科学培养子女的水平,把科学素质教育情况作为评比“文明家庭”的指标和条件。
分工:由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环保局、市广电台、市卫生局、市妇联、市社科联参加。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倡导安全健康、反对愚昧迷信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并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
——贯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教育活动,建立适应农村科学教育需求的培训体系。发挥好广播电视大学、农干校、社区教育中心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在市级教学平台开辟《空中课堂》、《百科知识》等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实施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巾帼科技创新联盟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形成培训面向市场、机构平等竞争、农民自主选择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推进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具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基本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转移10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近2万人,使全市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接受一次政府资助的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春(冬)、科普大集、农家书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形成各类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继续实施乡村环保科普宣传行动,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远离“黄赌毒”等科普宣传。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工作队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市(区)、乡(镇)、村创建活动,确保到2015年,各市(区)都创建成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市(区);20%的乡镇成为省级科普示范乡镇;40%的乡镇成为市科普示范乡镇。各市(区)开展新一轮科普示范村创建活动,力争50%以上的村创建达标。重点扶持50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培育20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育1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万农户。
——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充分发挥“科普惠农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科技专家与项目挂钩服务,进一步放大重点项目的示范辐射效应,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培育20个在全国、省内有影响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惠农带头人;建立30家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150家市和市(区)级科普惠农服务站。
分工:由市农委、市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卫生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措施:
——优化各类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发挥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等科普场所和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发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包括科普挂图、图书、音像制品等),为城镇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共享服务。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注重农民工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创业培训,加强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8000人,其中新增技师3000人。
——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创建创新型班组(车间)”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在企业广泛开展“院士专家泰州企业行”、“企业院校行”、“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大力实施“厂会协作”和“金桥工程”。
——注重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依法培训,以查促培,实现应培尽培,确保全市安监系统监管监察人员培训率100%,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率100%,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率100%,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率100%,企业全员接受安全培训达标率100%。强化企业全员全过程培训和考试考核管理,尤其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效果。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级研修班,建立市级继续教育基地,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分工:由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安监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参加。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促进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养,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着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
——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积极营造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良好氛围。
2.措施: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1—2015年公务员培训纲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所辖市(区)党政分管领导、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的科学教育培训。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建立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公务员科学知识学习培训登记制度。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要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以及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新一轮“5+X”公务员能力教育培训中,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内容纳入主体班次教学计划。
——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进一步丰富与提高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对科学素质的调查。在完善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时,注重对科学素养的考察。
——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一批适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观学习的科研场所,组织他们实地参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在每年的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和有关科学宣传日期间带头参与科普活动。面向各级领导干部举办系列科普报告会,市每年组织不少于2场次,各市(区)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次。
分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级机关工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参加。
(五)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科普服务体系。
2.措施:
——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50%的街道创建成市科普示范街道,3O%以上的社区达到市级科普示范社区标准。各市(区)要积极开展科普示范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少年儿童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现代远程教育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壮大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学会(协会)、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
分工:由市科协、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环保局、市广电台、市卫生局、团市委参加。
四、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
——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形成满足科学教育培训要求的教材,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突出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各类科学教育研修班、研讨会等,提高基层幼儿园、中小学和社区教育中心科学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改进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把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专任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渠道,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鼓励泰州师专、南师大泰州学院等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使全市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室)规模偏小和科技、科普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快网上数字科技馆的开发力度,通过泰州教育网以及其它网络媒体,使广大科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分工: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参加。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1.任务:
——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集成科普信息资源,探索科普产品资源服务公众的有效模式。
——大力提高科普展教资源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形成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加大数字化科普资源建设力度。
2.措施:
——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科普作品,并推向市场。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读本。
——加大科普资源数字化建设力度。集成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建设数字化科普资源库;对各类科技、教育等资源进行开发和转化;定期发布科普资源建设指南,实现资源的科普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做好整体规划和标准制订,重点建立科普图库、科普动漫作品库、科普音像库、科普书库、科普报告库、科普基地资源库、科技馆展品库和博物馆藏品库等若干数字化科普资源数据库。
——构建数字科普网络资源平台。调动拥有数字科普资源的各方面力量,建设数字科技馆等科普资源网络平台,构建支持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交互式科普信息内容的集成平台、发布平台和管理平台。
——构建实体科普展教资源平台。围绕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和难点,加强整体设计,开发优秀、原创性科普展教品。重点将医药城研发机构、驻泰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动植物园、气象台(站)等相关方面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发转化为科普展教品;将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为科教影视节目、科普图书、挂图等展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旅游景区、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园等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科普展教活动。
——强化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围绕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结合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等开展培训教育活动,设计开发各类互动式、体验式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
——营造有利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环境。制定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推动科普资源设计制作社会化。鼓励科研机构、在泰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加强合作,参与科普产品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展教资源的开发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展教资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各类科普设施提供市场化的展览开发服务。在政策环境上,营造尊重和保护科普产品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分工:由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社科联、泰州日报社参加。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注重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
2.措施:
——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类网站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泰州日报》和《泰州晚报》加大科普内容的宣传报道;泰州科普网、泰州科技网等门户网站要加强科技专栏建设,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通过考核、奖励,调动采编、撰稿等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积极性,增强其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坚持科学态度、意识。通过组织科普主题活动、推介典型、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宣传,营造声势,提高宣传效果。
——加大新兴媒体开展科技传播的力度。引导鼓励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传播科技动态和科学知识;加大品牌科普网站、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扶持力度,注重网络科普新技术、新形式的开发利用,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动漫、游戏软件;加大科普出版物创作、出版、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利用“三下乡”活动平台,协调有关部门编辑出版和制作图文声像科普读物发放基层,努力形成多渠道、广覆盖的科技传播网络。
——打造科学传播品牌媒体与栏目。支持市电视台《科技与信息》栏目和市广播电台《科技之声》、《大众科技》、《科学与健康》等节目打造省内有影响的科普宣传品牌。继续鼓励所辖市(区)电视台开办好《科普大篷车》、《科学时空》、《科技之窗》等栏目,广播电台开播好《金色田野》、《科技热线》等节目,使其成为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
分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广电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泰州日报社参加。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普设施的作用。
——增加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的科普功能,丰富设施活动内容,提高展教水平。
2.措施:
——加大科普类场馆建设力度。把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保证公益性科普场馆的建设投入和运行经费。完善现有7家市级特色主题科普馆的功能,新增8-10家特色主题科普馆,建成泰州科技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有条件的市(区)建设特色科技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在科技馆建设中的项目实施和业务管理等作用。积极推进社区小型科技馆建设,力争到2015年30%的城区社区建成小型科普馆。
——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到2015年,力争国家级基地达到8家,省级基地达到20家,市级基地达到50家。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地方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部门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推动青少年宫、青少年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增加科普内容,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企业要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并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专门科普场所。
——积极推进数字科普画廊建设。创新科普宣传手段,完善“政府推动、科协实施、社会参与、公司管理”的运营模式,打造数字科普画廊共建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科普节目制作、网络连接和远程控制等在内的发布和管理的系统平台,构建全市数字科普画廊网络播控体系。实现数字科普画廊联网运行和调控、远程监控等管理功能。
——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有科普活动站(室),不断拓展科普服务能力。科普画廊(宣传栏)覆盖全市行政村(社区),宣传内容每年更新6次以上。有条件的市(区)配备小型科普大篷车,提升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60%的中小学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做好挂壁式科技馆进校园工作。积极探索市、市(区)、乡镇(街道)、学校等共建模式,实施“111”工程,即将10个社区、10个村、10所学校打造成全市科普示范样板。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和“农民科技书屋”等重点平台,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有关展示设备,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注重 “科普活动站(室)”、“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学校”等基层科普阵地建设。
分工:由市发改委、市科协、市财政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
(五)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任务:
——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队伍,不断壮大兼职队伍,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培育一批精于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的高水平人才。
2.措施:
——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发展壮大科普队伍,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科技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科普大学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团体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学会、科研机构、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加快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开展科普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大力推动专群结合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传媒机构,扶持建设科普创作与设计培训和实践基地。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结合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加大科普研究项目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研究团队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和交流。
分工:由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广电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社科联参加。
五、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听取《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汇报;研究促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有关重大问题。
2.强化联合协作。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定期召开办公室组成人员会议,加强部门(单位)间的沟通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落实相关任务。
3.加大投入力度。各市(区)要设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市本级和各市(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经费要逐年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市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4.做好监测评估。建立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评估、监测和分析机制,定期对全市状况进行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按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每2年开展一次全市状况调查,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5.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表彰力度,“十二五”期末,市政府将表彰一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完善激励科普工作者的政策措施,解决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进修、职称、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科普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