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加快人才发展摆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市之路,科学谋划、锐意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泰州长远发展的新优势。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实际,现就我市人才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医药城“人才特区”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医药人才集聚地、特色产业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和优秀人才活力迸发的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优先创新人才制度,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重点,统筹开发。把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围绕“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发展布局和“1+3+N”特色产业体系,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人才,加快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基础保障,围绕人才创新创业,着力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泰州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泰州转化,使泰州成为各类人才创新智慧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的热土。
(三)战略目标
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效能明显的人才队伍,大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确立特色产业人才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比较优势,为实现人才强市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达85万人,年均增长7%左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180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0万人。
——结构趋于合理。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倍增目标,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区域人才布局趋于优化。
——素质大幅提升。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50人年,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环境逐步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更强、创业成本更低、服务效能更优、人居条件更佳的人才环境,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12.5%。
——效能明显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达43%;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500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全力打造一个“人才特区”
坚持“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中国医药城“人才特区”。研究制定医药城“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以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快速集聚一大批国内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领军人才以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速中国医药城科研开发区、教育教学区等平台建设,争取更多的专业院校和研发机构落户中国医药城。到2015年,集聚1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100名领军型人才(团队),为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突出开发两类重点人才
1.快速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成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视发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研究制定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企的政策措施,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
2.大力开发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开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构建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体系,积极培养急需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统筹建设六支人才队伍
1.党政人才队伍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基层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培养选拔链。开展规模化、多样化、差别化教育培训,大幅度提升党政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党政人才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培养造就一批熟悉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定期组织企业家沙龙、企业发展讲坛等活动,对培训基地和参加培训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给予奖励和补贴。推进骨干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进行高位嫁接、开展高端合作,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入实施“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培养一批紧缺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依托行业主管部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法律、宣传文化、城市建设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4.高技能人才队伍
适应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打造新兴产业基地的需要,以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健全企业技术工人职称、职务“双通道”晋升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人才为重点,培育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完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优惠政策,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富民。加快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大社会管理型、便民服务型、创业富民型等各种类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建立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社工执业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完善激励措施。发展民办社工机构,发挥社会工作者协会作用。
三、重点人才工程
(一)“双创”人才工程
围绕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及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凤城千人计划为抓手,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加速重点产业人才的集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开展高端智力合作,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每年选送一批培育对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基地学习,优先支持培育对象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优先支持培育对象申报各类科技和人才计划项目。建立培育对象所在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培育对象所在企业挂钩联系制度,营造更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工程
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编制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逐步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和社会引导机制。创新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指导高等院校拓展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实行服务业人才培训补贴,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力开展人才培训。
(四)新技师倍增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土地供给、资金支持、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新技师制度,为职业院校和优质企业共同培养新技师搭建合作平台。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现场评价、全国全省统一鉴定、社会化考评多元评价机制,重点抓好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工作。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满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五)教育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以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为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导师制、访问学者制,继续选派优秀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的需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医学重点专科为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医学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名中医”工程,加快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社区、农村就业。
(六)文化泰州人才支撑工程
适应建设文化名城的需要,大力培养、开发文化人才。围绕提升文化事业的发展力,引进、培养文学艺术、新闻传媒、社科理论等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围绕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引进、培养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富于开拓的经营管理人才。围绕发展城市文化的创新力,引进、培养理念先进、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意创业人才,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团队。完善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推介优秀文化名人和本土文化人才,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知名度、影响力。
(七)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
着眼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拔尖农业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充分挖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农村、农民职业继续教育基地,培养一批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锻炼和培育各类现代农业人才。
(八)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工程
加强与泰州籍在外优秀人才的沟通联系,吸引泰州籍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泰州籍在外能人返乡投资兴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泰州籍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库,完善人才需求征集发布制度,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完善薪酬行情发布、生活和住房补贴、就业见习实习、优秀人才储备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泰州籍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建功立业。围绕创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要求,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帮助和引导有创业愿景、创业项目的泰州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四、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组织部门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重大工程组织、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人才工作考核办法。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知识结构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培养开发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分层分类开展人才继续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课题,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加大政府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健全政府、单位和个人共担的人才培养开发投入机制。
2.人才评价任用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评价任用机制。推行党政人才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业内和社会认可的评价方法,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机制。在政府主导的重点人才培养对象、项目资助、奖励表彰的选拔推荐中,向支柱产业、重点学科、关键技术领域和从事科研开发的人才倾斜。
3.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高端人才按国际标准支付报酬。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完善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定期开展“泰州市杰出人才奖”等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五、重要人才政策
(一)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政策,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领军人才。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外来资本或社会法人以独资、合资或其他形式在我市设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我市民营企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设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三)人才载体和平台建设政策
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科技创新人才载体建设工程,加快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对创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的园区载体,给予创建责任单位一次性奖励。对园区设立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国家、省级认定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和创建各类研发机构,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给予一次性资助。
(四)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校企联盟”等紧密型合作机构,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对有完善运行机制并经考核评审的新办产学研联合体,择优给予资助。实施产学研人才合作工程,拓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相互流动渠道,创新开展中科院科技副职、科技镇长团等工作,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拔优秀人才到市(区)、乡镇、企业和产业园区挂职。
(五)人才国际化政策
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在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本土人才同等待遇。加大与外国政府、高校、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合作交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泰州。引导和支持多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鼓励本土企业研发活动国际化。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定期组团赴海外集中招聘。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引进国外智力,并适当给予资助。建立政府财政资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现有人才国际化素质。
(六)人才公共服务政策
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深化公益性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整合现有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强化政府人才发展公共服务职能。支持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平等待遇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让人才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享受优惠条件和优质服务。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意见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分解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制定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办法,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各市(区)、各部门按照本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并实施定期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制度,把实施情况作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开展人才工作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探索总结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加强人才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队伍。
(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本意见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宣传各地各行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特别是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让人才优势成为泰州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成为泰州的第一竞争力。